导弹呼啸声撕裂了中东夜空的那一刻,全世界都捏了把冷汗。
这事说来蹊跷——明明是美国人的隐形轰炸机在6月22日凌晨轰炸了伊朗,最后挨揍最狠的反倒是几千公里外的以色列。
咱们不妨从头捋一捋,看看这场国际版的"隔山打牛"到底怎么玩的。
先说那场让以色列防空警报响彻全国的夜袭。
伊朗人这次真没客气,特拉维夫市中心西南方向20公里外的内斯齐奥纳定居点,精确制导导弹把国防军的一处前线指挥部给抹平了。
靠近港口的海法更遭殃,作为地中海最重要的贸易枢纽,这里的船运系统被炸得七零八落。
戈兰高地那边也没消停,叙利亚边境附近的军事观察哨直接被掀了个底朝天。
伊朗人的打击清单上列得清清楚楚:本·古里安机场作为军民两用的咽喉要道,国际航班大厅后的货物通道被炸开了三个深坑;藏在特拉维夫北郊的以色列生物研究所也没逃过,实验室的外墙直接被炸出个大窟窿。
最要命的是以色列中部地区的作战通信网,多处中继站被破坏导致军队指挥系统出现短暂瘫痪。
这事儿的导火索其实三天前就埋下了。
以色列特种部队突然空袭了伊朗在纳坦兹的铀浓缩设施,现场监控显示储存离心机的地下车库遭到定点爆破。
不过这次美国人倒是学乖了,既不承认也不否认自己的B2轰炸机到底有没有参与,反而从卡塔尔的乌代德空军基地起飞,给德黑兰南郊的军工企业来了个"深夜快递"。
要论战术选择,伊朗人的算盘确实打得精。
他们清楚美国在中东的4万驻军大部分都分散在阿联酋、科威特这些海湾国家,真要硬碰硬容易引发集体对抗。
可打以色列就不一样了——21个阿拉伯国家最近刚签署共同声明,连沙特这种传统上跟伊朗不对付的都表态中立。
这道理跟打群架一个样,找准大家都不想插手的目标才安全。
现在两边的军火账越算越离谱。
以色列打一轮空袭就得消耗掉价值4亿美元的"铁穹"防空导弹,美国人的运输机这几天往特拉维夫送了整整十五架次的弹药补给。
别看B2扔炸弹扔得痛快,每架次飞行成本都得烧掉上百万美元。
伊朗那边更逗,他们用国产的"雷电"导弹打以色列,单价才二十来万美元,活脱脱的"贵武器打便宜仗"。
要说最惨的还是特拉维夫的老百姓。
本·古里安机场国际航站楼现在还停着二十多架没翅膀的客机——不是飞机真没翅膀,是被爆炸震坏的机翼零件散落得到处都是。
海法港的吊机碎片甚至飞到了两公里外的居民区,有个倒霉的披萨店老板对着媒体直摇头:"我早上来开店,发现烤箱里嵌着半截导弹尾翼,这辈子没见过这种'加料披萨'"。
不过这场乱局里有个细节值得玩味:伊朗的导弹虽然打得猛,但明显避开了核设施和居民区。
比如说特拉维夫最大的迪岑哥夫购物中心,离被炸的军事目标就隔着两条街,里面的商店玻璃全碎了,但建筑结构倒还立着。
明眼人都看得出,这是典型的有节制报复,既保住了面子,又不至于让事态彻底失控。
美军基地这几天安静得出奇。
驻巴林的第五舰队司令部直接挂出"例行检修"的牌子,卡塔尔空军基地的指挥官更是带着家眷跑去希腊度假。
倒是沙特和阿联酋的驻美大使忙得脚不沾地,天天在白宫和国务院之间来回串门,估计是在协商怎么控制局势。
现在最头疼的估计是五角大楼的会计们。
按照公开数据计算,光维持中东驻军每天就要烧掉1436万美元,这还不算最近增派的F-35中队和导弹驱逐舰的开支。
这账本上的数字,恐怕要让不少人心疼得睡不着觉。
说来也怪,伊朗人在报复宣言里特意点名要报复"犹太复国主义实体及其帮凶",字里行间根本不提美国大名。
这手离间计玩得确实漂亮,既给了华盛顿台阶下,又把压力全甩给了以色列。
内塔尼亚胡政府现在简直是风箱里的耗子——国内要面对民众怒火,国际上还得应付盟友的变脸。
要说这次冲突最惨的,还真让标题给说中了。
特拉维夫市中心的防空警报器到现在还在循环播放紧急通告,戈兰高地的葡萄园主们看着被冲击波掀翻的葡萄架欲哭无泪,海法港的货轮在码头排成十里长龙等着清关。
反观德黑兰街头,除了几处军事设施冒着烟,老百姓的日子该咋过还咋过。
这波"隔山打牛"的操作,以色列可真是挨了个结结实实。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